今年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来源:惠州日报 时间:2023-04-18 09:14:56 浏览次数:

亿纬锂能、德赛电池、欣旺达、比亚迪电池、新宙邦、贝特瑞……4月6日至7日,15家新能源电池产业国内领军企业“掌门人”应惠州市委、市政府邀约,齐聚“推动惠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畅谈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分析判断及各自的产业布局,并为惠州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亿纬锂能、德赛电池、欣旺达、比亚迪电池、新宙邦、贝特瑞……4月6日至7日,15家新能源电池产业国内领军企业“掌门人”应惠州市委、市政府邀约,齐聚“推动惠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畅谈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分析判断及各自的产业布局,并为惠州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依托建设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惠州正聚焦建设新型储能产业高地,并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866.7亿元,同比增长22.19%;今年3月,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上榜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预计今年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接下来,我市将围绕新型储能产业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建设运营、示范应用全面强化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新型储能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新型储能产业高地。按计划,到2025年,我市力争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新型电池产能超100GWh;到2030年,力争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达3500亿元,新型电池产能达200GWh。

 

■刘金成(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能源电子产业是10万亿级规模新兴产业

“未来20年,能源电子产业将会是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有10万亿级市场规模。”刘金成分析,今年初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把动力电池归到能源电子产业领域,科学完成了光伏、储能电池、终端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组合。

站在“风口”上,能源电子产业将迎来大发展,也将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用能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正是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亿纬锂能定下更大的发展目标,今年实现700亿元销售规模,2024年成为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企业。当前,亿纬锂能60GWh动力储能电池产能超级工厂已经开始建设,借助产业集中度和供应链效率,将带动电池本身成本下降,系统的存储成本也会大幅下降。“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基础在业内非常强。”刘金成建议惠州出台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抓住产业“风口”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跨越发展。

 

■刘国刚(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将在惠投资建设5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

刘国刚分析,广东正在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6000亿元、装机规模300万千瓦,惠州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南方电网储能规划到2025年投资建设新型储能规模不少于200万千瓦,其中在惠州建成投产新型储能50万千瓦,以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推动惠州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

刘国刚建议,惠州鼓励新型储能参与惠州分布式源荷聚合(虚拟电厂)建设,推进新型储能与各类分布式资源互联聚合,形成GW级的虚拟电厂响应能力。

 

■程月帆(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总裁)

储能成德赛电池第二大支柱业务

“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360GWh。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储能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程月帆表示,2018年公司就战略布局储能业务,2022年12月成立德赛智储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5亿元预计增长到2023年的30亿元,将成为德赛电池的第二大支柱业务。

程月帆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启动惠南二期厂房建设,主要用于支持储能相关业务发展。他建议惠州出台支持本地企业扩大投资的扶持政策,加大优质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储能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参与国外大型光储一体化、储能电站等储能项目建设,匹配海外储能产品需求,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陈涛(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计划在惠投建全球最大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2023年公司一季度产值近2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目前生产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努力实现超百亿元目标。”陈涛表示,胜宏科技已建成2.3MWp的光伏电站,接下来计划投资超7亿元建设一套600WMH的储能电站,两个电站一起将形成全球目前最大的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全年可提供1.95亿度的电量供胜宏科技生产使用,能为公司节约1.36亿元的电费成本,有效降低生产用电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陈涛表示,建设大型新型储能电站,企业一次性投资成本巨大,建议政府出台光伏储能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绿电储能。

 

■杨建文(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总裁)

已专项开展储能项目建设评估

伯恩光学是用电大户,但今年一季度用电量同比减少23.3%。杨建文介绍,用电量减少一是源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公司已建设10MW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到1200万kWh;推进更新加硬炉项目,减少用电2000万kWh,同时持续开展其他节能项目,测算将减少10%左右的用电量。另一方面,受产品结构变化调整影响,原来耗电量较大的工序订单有所减少,影响企业用电量减少到10%~15%。

杨建文表示,伯恩光学在2022年专项开展了45MW/90MWh储能项目建设评估工作,测算项目投资近2亿元,企业也对水蓄冷项目开展了评估。建议惠州大力实施储能项目,出台支持鼓励储能项目建设相关政策,加强前端电力供应和保障,助力企业稳步增长。

 

■丁伟(广东省古瑞瓦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惠州公司预计今年产值30亿元

广东省古瑞瓦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及生产光伏逆变器、光伏储能电池、智慧储能管理系统的新能源企业,也是启用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丁伟表示,分布式储能呈爆发式增长,去年企业储能业务增长超100%,惠州公司预计今年产值30亿元,并启动三期项目建设。

丁伟称,工商业是我国电力消耗主要群体,也是重点碳减排领域,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装机容量达33.93GWh。他判断新型储能市场在国内外的前景都很广阔,建议惠州出台相关政策专项支持新能源储能企业建设投资及储能项目建设。

 

■徐圣旺(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副总裁兼营销总经理)

把惠州公司定位为消费电子事业部总部

“公司把锂电板块分为3个事业部,惠州公司被定位为消费电子事业部的总部,在惠州投资建设的高端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今年初已投产。”徐圣旺介绍,惠州项目今年力争实现10亿元产值,计划投资8亿元建一条更高端的叠片电池生产线,可适应笔记本电脑、无人机、电动车等高倍率的应用场景,预计到2025年将完成40亿元投资规模,实现60亿元产值。

徐圣旺表示,赣锋锂电未来10年的发展定位为技术赣锋,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效率,未来公司将发挥材料端优势,助力惠州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杜义贤(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今年储能产品生产装备占比将达20%

“2021年储能产品占比约5%,2022年占比约10%,2023年占比预计20%左右。”杜义贤介绍,作为惠州电池生产设备龙头企业,利元亨储能产品生产装备占比近年来持续翻番。

杜义贤建议,注重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引进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储能项目政策扶持力度,吸纳和培养储能高层次研发人才和产线技能人才。

 

 

 

■董红伟(欣旺达惠州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政府公共事务总监)

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管理

“惠州动力是欣旺达最早生产电池的基地,欣旺达在惠州的投资不断扩大,惠州欣旺达园区员工目前达万人。”董红伟认为,技术是新型储能电池的核心竞争要素,目前锂电池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太大,从鼓励企业转化渠道和产品创新看,需要引起更多监管与关注,并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碳管理。

董红伟建议,惠州对储能产业统筹规划时可进行横向比较,更加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同时加强对专业产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和培育。

 

■黄斌(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华南区总监)

技术推动新能源储能发展是核心

“惠州比亚迪三期项目已全部投产,主要涉及新能源和IT制造,年产达2GWh,可满足6000台纯电大巴和2.5万台纯电动力汽车,去年产值将近500亿元。”黄斌介绍,比亚迪正重点布局储能产业,计划2023年国内国外总容量实现70GWh。

“新能源储能呈现多元化,技术推动储能发展是核心。”黄斌建议,加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加强战略布局和系统性谋划,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兼顾创新的优化配置;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健全市场体系和机制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王帮应(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两大重点业务布局惠州

宙邦化工2007年落户大亚湾石化区,主要产品有锂电池化学品、铝电容化学品、半导体化学品和溶剂化学品。“动力和储能类产品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快速发展,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王帮应介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是公司目前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单元,公司长期看好行业发展空间。惠州宙邦化工前三期项目已投产,目前正建设第四期项目,预计2027年实现百亿元产值。

王帮应称,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新宙邦两大业务都重点布局在惠州,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提升惠州基地产量。

 

■聂于军(惠州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营造储能产业发展氛围很关键

科达利是深圳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件企业,其中方形动力电池结构件国内市场占比60%、全球市场占比40%。2010年落户惠州,惠州生产基地2021年工业产值20.7亿元,增长121%;2022年工业产值40.91亿元,增长67.1%。

聂于军介绍,储能产业发展正当时,但新型材料、塑胶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不少核心技术在国内依旧是“卡脖子”技术,成为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短板,要大力扶持人才和技术攻关。同时,营造产业氛围很关键,四川宜宾、江苏常州等城市产业氛围浓厚,吸引不少企业,建议惠州加大产业氛围宣传力度,通过举办锂电高峰论坛、展会等形式营造产业氛围。

 

■田立斌(惠州市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在惠打造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

惠州贝特瑞是锂电负极材料的龙头企业,2021年实现产值约18亿元;2022年产值为近44亿元,同比增长144%。目前,惠州贝特瑞产业园一二期已建成投产,三期项目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主要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之一。

“产业跟着核心工序走,核心工序跟着政府布局走。”田立斌认为,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很认可宜宾、常州,这与当地政府布局分不开,他建议惠州加大对新型储能产业人才吸纳、扶持力度,让人才愿意留在惠州发挥才能,同时降低惠州企业的成本。

 

■曾志森(惠州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光明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0万吨,产值超1000亿元。“我们是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的结束端,报废动力电池规模庞大,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光明。”曾志森介绍,公司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处理利用量近三年居华南地区第一,并投资实施储能项目。

他建议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在自建储能、新型储能应用示范等项目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从政策扶持、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鼓励更多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麦伟强(惠州TCL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拟在惠投建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

“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后有两大利用途径: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这两个途径是互补关系。”麦伟强介绍,TCL计划投资建设惠州TCL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包括2万吨/年退役锂电池和废极片拆解生产线、1GWh/年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生产线、2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湿法生产线。

他建议惠州鼓励支持更多本土企业进入新能源可回收利用产业,出台与新型储能企业相对应的扶持措施;从原料、生产、制造、回收等完整产业链环节进行规划和布局,且要有科学性、前瞻性。

              惠州大亚湾区石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粤ICP2022102096


官方微信